8月11日小记:
1.这几天和七爷一家以及老杨一家从奥克兰出发,来到了新西兰南岛,我们会从皇后镇落地一直自驾到基督城,已经自驾三天,本周五我们会再回到奥克兰,本周六回国。
第一天我们到了皇后镇就租车,补充了食物和水等,就去玩了 Skyline 的Luge 滑板车,这个滑板车依靠重力从山顶滑下去,不同赛道可以有不同的坡度,所以很有意思,我在韩国和新加坡都玩过,皇后镇这个 Skyline 路线不算太长,但是挺刺激,不过山顶越来越冷,等太阳下山后,我小女儿已经有点冻得发呆了,路也走不动了。
第二天我们去 Cardrona 滑雪,去 Cardrona 的路是复杂的盘山路,不太好开车,而且新西兰开车都很快,很多拐弯的地方也不减速,开始让我有点不习惯,不过这几天已经有些熟悉。
我们购买了 First timer lesson, 但是因为去的晚了点,所以没赶上上午的教学课程,本来下午是没有教练教课的,但是工作人员看我们人多就又在下午给我们安排了两个教练,一个教练教我们大人,一个教练教孩子们,总共会教两个小时的课程。
我一直对“上教练课”比较痴迷,任何运动都应该找教练……我指的是任何运动,每个运动在上完教练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,这次滑雪课也有同样的感受,在上这次课之前,我在东北和北京滑过两次,其实已经可以刹车,以及也可以在高级赛道滑下来。
但是我之前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,所以这次认真上课两小时,对滑雪“基础原理”和“身体发力位置”果然有不一样的理解,课程结束后,我去高级赛道练习,可以轻松左右摆动进行 S 形状弯曲滑行(我是双板),而我清楚的知道,如果靠我自己去琢磨,我可能要很久才能领悟……
比较搞笑的是我带着我老婆一起去了高级赛道,因为比较陡,半路她摔了两次,又站不起来,所以我只能拖了板走回去扶她,折腾了很久,后面她不敢继续滑了,她想走下去,她侧身走了 10 分钟左右,实在太累了,继续走下去至少需要半小时,天色已经逐渐暗下来,茫茫的雪场只有零星几个人呼啸而过,最后一班缆车送上来的人早已滑下去了,怎么办?我又着急又担心……
突然看到雪地上开摩托巡视的工作人员,我赶紧冲过去让他们帮忙,最后我老婆成功体验了一趟雪地摩托,据她说非常刺激。其实我老婆滑雪刹车没问题,完全可以自己慢慢滑下来,但是恐惧已经让她双腿无力,根本滑不了了,哈哈,真是难忘的经历。
第三天,我们从清澈透明的瓦纳卡湖出发,一起见证了湖中那棵孤独而坚韧的树。随后启程驶向壮丽的库克山脉,沿途走走停停,欣赏着辽阔无垠的平原、连绵起伏的雪山,以及如宝石般湛蓝的湖水。CoCo 给我们拍了很多美丽的照片,这里的风景每一帧都令人流连忘返,是真的很美,不只是照片。
感恩七爷安排的整个南岛的行程,其中的细节其实很不容易,但是七爷考虑得很周到,安排得很丰富却不匆忙,我们很享受,这次经历让我看到多个家庭出行其实是非常好的了解彼此的方式,我们有几次比较深入的话题沟通,很有启发。
如果你想了解朋友,不妨约他们一起出去家庭旅行。
8月20日小记:
1.回上海后房子还在装修,所以这几天就在家旁边的酒店住着,最近每天凌晨 3:45(新西兰时间 7:45)左右都会醒来,睡眠不太好,醒来了就睡不着了,预计需要调整一段时间。
2.分享下投资情况,这段时间我没做什么特别的操作,有一点盈利是因为之前低价买回了 BNB,最近一段时间陆续卖出,可以来来回回在波动中赚点钱的币好像只有 BNB……ETH 卖出了很小的仓位,越涨越有点不舍的卖。
老薛在 2527 突破 MA120 买入 ETH,今早在 4070 左右卖出,盈利58%,很厉害,秋兴前段时间在 ETH 涨破 4000 后买入,他会在日线跌破 4000 后卖出。老薛和秋兴都是趋势投资,很难学习,但是可以参考参考,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策略,舒服就好。
如果我学习老薛今天卖出全部 ETH,我做得到吗?我做不到啊。
3.最近陆陆续续看完了《选择的悖论》,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更多选择让我们更不快乐,这是一本读完就马上帮助到我的书,因为我发现选择多了之后经常会拖延和焦虑。
这本书除了阐述为什么选择多让我们不快乐,而且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法,竟然有 11 个方法……里面对我帮助最大的方法是做一个满足者,而不是最大化者,其中的定义如下,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,你就是最大化者;而如果足够好对你来说就可以了,那你就是满足者。
吴军老师也介绍了两个使用的工具,非常实用,下面是引用吴军老师的文章原文:
>在心理学上,也有两个实用的工具,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。
>第一个工具,叫做“时间盒法”,就是给决策设一个时间上限。具体讲,小的选择,比如吃什么,穿什么,限定 30 秒内做出选择;大的选择,比如今年去哪里度假,新年购买什么东西,限定 24 小时内做出选择。对于其它的选择,也做这样的处理,设定好截止时间。
>施瓦茨认为,“限定选择时间=限定焦虑程度”。他还认为,并不是每一项选择都那么重要。
>第二个工具,叫做“空间盒法”,就是在决策范围上划定边界。比如你买电器,就限定在三个品牌,三家商店。我发现,20 多年来,我买车就是如此。
>很多人可能会想,这样一来我是不是会错过最好的选项呢?其实,人花很多时间,对比、分析、研究,但做出选择之后,依然会后悔。事实上,只要选择多,后悔的机会就可能越多。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,你该怎么办呢?其实很简单,施瓦茨的建议,就是做一个满足者,不要做最大化者。
>所谓满足者,就是说,选项只要达到要求,就满足了。你买一辆车,基本要求得到了满足,配置有点不同,就别太纠结了。一个满足者往往更幸福,压力更少;而一个最大化者,则会不断陷入自我怀疑。想摆脱选择悖论,就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满足者。这不是凑合,或者说将就,而是深刻懂得一个现实,完美就是幻觉。
8月21日小记:
1.昨天错过了币安的 Plasma 理财项目,远明有及时提醒我,但当时没看到他的短信,等他打电话给我时活动已经结束。非常感恩远明,也感谢团队的提醒。虽然官方说后面可能还会有类似机会,但难度估计会高不少。
现在行情不错,大家可以主动和身边的朋友沟通一下——如果以后有类似的紧急机会,可以直接打个电话提醒我,赚钱了分利润,分钱的时候大方点 。有时候机会稍纵即逝,朋友没有第一时间联系你,不一定是关系疏远,可能只是你之前没有激活他“愿意分享”的念头。提前沟通、建立连接,下一个机会就不会错过了。
2.今天早晨七爷喊我说侃爷发币了,买了点小仓位,一会就翻倍了,已落袋,赚了点小钱,感恩七爷团队,这种风险其实非常大,我也只是随便玩一下,也不敢在群里分享。
3.后续陆续总结下本次新西兰插班情况,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这次不少兄弟家庭一起过去,比如七爷、老杨、老胡、徐鹏大哥等等,还有社群里面的好几位兄弟也一起过去了,我们住的不远,经常可以见见面,所以多了一些聊天的机会,也对各位兄弟的家庭有多一些认识,在中国我们不太可能一起生活一个多月。
这次插班我们总共有五周,对我来说,出行五周时间有点略长,所以中间有一些怀念在上海的日子,所以如果下次还插班,我预计会减少一些时间,比如插班 3 周然后玩一周就挺好。以前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宅,但是出去玩也可以玩得很开心,这次出行让我看到,我其实更愿意宅一点,自己读读书、写写文字就是我最理想的生活,所以这次出行让我对自己更多一些认识。
8月27日小记:
1.因为幼儿园开学早,所以我最近的日常就是接送小女儿上学和放学,然后回酒店看看书和视频,思考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,最近见了几个人有一个很深的感触,他们都是大量花钱到处学习,反观我自己出去学习的次数太少了,而且我其实很享受线下学习,所以和我老婆打算寻找一些线下学习的机会。
2.和剽悍一只猫猫叔聊天,他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,他在上海办活动效果也可以,但是在深圳办活动效果是上海的 10 倍,所以,年轻人,想学习和成长要去深圳啊,身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,也是持续的。看起来一次线下学习好像拉不开差距,但是每周都有线下学习,差距越拉越大,我是因为孩子上学和一些情况离不开上海,要不然早去深圳了。
3.最近市场波动很大,我没做任何操作,这就是仓位小的好处,想起来之前满仓的时候,大涨和大跌会亢奋或者焦虑,现在比较舒服。昨晚 Plasma 虽然单账户只有一万刀的额度,但是也找朋友上了一些,上次单账户 10 万刀的时候没做准备,只能这次使用 10 倍的账户了……
